《我和我的家鄉》《山海情》…這些作品為何廣受好評?
文運同國運相牽,文脈同國脈相連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。今年是“十四五”開局之年,文化領域的代表委員,圍繞文學、藝術、影視、考古等主題,為建設文化強國建言獻策。
扎根人民 創作新時代鄉村題材影視作品
全國政協委員、國家電影智庫秘書長侯光明:這幾年圍繞“脫貧攻堅”“鄉村振興”,已經涌現出一批優秀的影視作品,電影《十八洞村》改編自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脫貧攻堅的真實故事;《我和我的家鄉》《一點就到家》是以喜劇形式,展現了新時代人民精神面貌和鄉村風貌;廣受好評的電視劇《山海情》全方位展現了東西協作扶貧下的“閩寧模式”;2月26日上映的電影《千頃澄碧的時代》則是將蘭考脫貧攻堅的事跡搬上了大銀幕。
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創作,未來鄉村題材的影視創作,還必須扎根廣袤的中國大地,堅持與時代同步伐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、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——為新時代“培根鑄魂”。
考古融入公眾生活 探索創新迎接未來挑戰
全國人大代表、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部主任、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?。?/span>《國家寶藏》《國寶檔案》等節目,還有“考古盲盒”等文創產品,都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祖先創造的燦爛文明。我們應該思考,如何利用新技術增進考古專家與公眾的互動,回應公共考古需求,創新研究和傳播形式,用比較生動的語言讓民眾了解考古成果。
如今,公眾對考古事業的熱情從互聯網一側顯現出來,這是對從業者的極大鼓舞,業界也需進一步開放融通務實求新,迎接未來的挑戰。
打造全民閱讀新風尚
全國政協常委、副秘書長,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:這些年來,我們國家確實加大了對全民閱讀的重視程度。但是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相比,我們全民閱讀的水平還相對較低,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當前,不少人精神文化生活匱乏,有的人離開校園后幾乎不再讀書。只有把閱讀作為國家戰略,長遠部署,穩步推進,我們才能在積累精神財富的同時,還能創造物質財富,為將來儲備足夠的財富基礎,繼續再轉化為更為豐厚的精神、物質的雙重財富。
用音樂展現中華民族深厚自信的神韻豐采
全國政協常委、中國文聯副主席、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鋼:中國音樂有幾千年的歷史積淀,有非常深刻的民族音樂根基和烙印。將中國元素揉碎后化入音樂之流,讓音樂自然散發出一種中國氣質,讓世界通過作曲家筆下的民族音樂語言加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。
原文鏈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2lFDdbYLBM_KA3Z3Qcexig